中国本土化NFT数字藏品的属性界定、价值挖掘与场景赋能

2021年元宇宙热潮持续扩散,掀起技术融创人类社会的又一变革。其中基于区块链技术的NFT数字藏品(NFT)应用在国内外迅速发展。202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上海将在“十四五”期间支持龙头企业探索NFT数字藏品(非同质化代币)交易平台建设,标志着我国研究推动NFT数字藏品等资产数字化、数字IP全球化流通、数字确权保护等相关业态在上海先行先试。随后,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标准综合重点实验室区块链版权应用中心主编的《NFT数字藏品应用参考》发布,提出协通法律监管机制助力我国NFT数字藏品本土化发展,推动数字文化战略发展;同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数字版权保护,推动数字版权发展和版权业态融合,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和单位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保护平台,加强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的版权保护。《2022年中国NFT数字藏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NFT数字藏品市场规模达2.8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元;到2022年上半年,我国NFT数字藏品发行平台的数量超过500家;伴随NFT数字藏品行业的整顿与发展并行,平台整体数量增长放缓。速途元宇宙研究院预测,随着行业合规性提升,平台数量将重回增长轨道,至2026年国内的NFT数字藏品平台数量将达1858家。

种种迹象表明,NFT数字藏品将在未来持续成长,并在文创数字化、数字经济及虚拟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目前国内外对NFT数字藏品应用领域的侧重点仍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国内在法律监管等方面依旧存在相应的缺口。如何聚焦技术核心实现国内外异质性协同发展的最大化,探索NFT数字藏品在本土化发展的最优解,在激发技术潜能的同时,实现我国文化与数字化战略在数字出版融合领域的又一突破,成为时下学界与业界较为关注的话题。

一、国内外NFT数字藏品发展沿革

NFT数字藏品作为由国外引进的“舶来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拓宽其应用边界,其触角也逐渐延伸至各个领域之中。正如喻国明所说,NFT数字藏品是一种带有关系属性的非实体文化价值物,在流通的过程中释放了结构性的社会需求。回顾国内外NFT数字藏品的发展脉络,探求其在关键节点的功能转向,或为我国本土化NFT数字藏品的发展提供创新视角。

1.NFT数字藏品的发展脉络。NFT数字藏品,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指非同质化通证,实质是区块链网络里具有唯一性特点的可信数字权益凭证,是一种可在区块链上记录和处理多维、复杂属性的数据对象;每个代币可以代表一个独特的数码资料,作为虚拟商品所有权的电子认证或凭证。

国内外NFT数字藏品的关注焦点出现了较为具体的差异。国外关于NFT数字藏品的新闻热词围绕区块链上的价值流通展开,主要表现为“市场(Market Place)”“发行(Launch)”“销售(Sell)”等词汇的激增;国内NFT数字藏品优先关注“文旅”“体育”“科技”等领域,相较国外的金融流通属性,国内明显弱化了NFT数字藏品的交易投资属性。同时,“人民网”“光明网”等官方媒体排名靠前,体现出国家层面对NFT数字藏品未来的关注和重视。另外,国内热词搜索中也出现了带有消极情绪的“暴雷”“跑路”“警惕”等字眼,这说明国内NFT数字藏品仍未彻底摆脱炒作泡沫和炫技猎奇的乱象。

2.国内外学界与业界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为进一步探索国内学界对NFT数字藏品在研究方向的侧重与差异,本文首先利用CiteSpace数据可视化工具,对中国知网(CNKI)和WOS(Web of Science)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NFT数字藏品”“NFT数字藏品”的论文进行汇总整理。分别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中检索“NFT数字藏品”“NFT数字藏品”后得到核心期刊239篇和242篇,得到关键词聚类图如下所示。

中国本土化NFT数字藏品的属性界定、价值挖掘与场景赋能

由图可知,WOS的核心关键词除主题词本身7个,排名靠前的主要有供应链(Supply Chain)、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计算机设计(Mechanism Design)、艺术家合约(Artists Contract)、人工智能(Ai);而CNKI中提炼出9个关键词,其中围绕元宇宙、区块链、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等展开。由此,国内外对NFT数字藏品的研究分野逐渐明晰。

二、对NFT数字藏品的属性界定和研究偏向

当下我国NFT数字藏品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同于2021年的“野蛮生长”,自2022年以来,NFT数字藏品的发展逐渐走向了去伪存真、脱虚向实的进化路径。然而结合上述数据结果我们也发现,当前我国NFT数字藏品的发展集中于文博旅领域,NFT数字藏品的效能也在日趋同质化的探索路径中略显动力不足,我国对NFT数字藏品技术在应用价值方面的挖掘仍然有待创新。而国外对NFT数字藏品技术的应用似乎已经炉火纯青,我国如何打破缺乏创新的僵化模式,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而寻找新的契机。

1.基于本质属性的研究差异。NFT数字藏品的中文翻译为“非同质化代币”,最初为区别“Fungible Token”(同质化货币)而命名得到。NFT数字藏品具有作为虚拟货币本质的金融属性和交易属性。

国外学者重点探究NFT数字藏品的兴起与金融市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一些学者认为影响NFT数字藏品市场价格的因素极易受到新旧市场交替变更的影响,另有一些学者提出NFT数字藏品对金融市场波动起到了“风险接收器”的缓冲作用。

转向国内,NFT数字藏品概念的引进伴随元宇宙热潮而来,起初学界与业界普遍将两者合并探讨,不少学者对NFT数字藏品的潜能持乐观态度:郭全中认为,NFT数字藏品的确权性和价值流通属性,能够成为现实世界用户通往虚拟世界的桥梁,加速元宇宙的到来;喻国明认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是元宇宙发展的重要催化,代表着新型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也有学者进入“热潮”过后的“冷思考”,表现出对NFT数字藏品货币投资属性“利弊并存”的担忧:余俊缘从NFT数字藏品底层技术、权利保护和监管漏洞三方面阐述NFT数字藏品交易过程中的风险;王江桥通过剖析我国现行法律条例,探寻NFT数字藏品铸造、上链、出售等交易行为存在的法律缺口。也有学者从元宇宙的宏观背景出发,分析NFT数字藏品对其经济发展造成的潜在风险:李晶认为造成风险的原因并不在于NFT数字藏品技术本身,而是由于数字资产的高速流转导致已有相对稳定的经济秩序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韩萌也认为元宇宙布局框架中市场的逐利“天性”加剧了非理性因素的干扰,给NFT数字藏品市场带来了投机风险隐患。

2.探索功能属性的研究分野。NFT数字藏品唯一确权的可识别性和动态跟踪的可追溯性,使其迅速引起国际艺术界的关注,而NFT数字藏品的金融属性也在数字艺术领域延展出数字属性和收藏属性。对此,国内外学者纷纷展开对NFT数字藏品作用于数字艺术领域的探讨,进而研究重点也由此逐渐产生分野。

国外学者对NFT数字藏品赋能数字艺术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少学者认为,NFT数字藏品在艺术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其功能属性的进一步拓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注重当代数字艺术领域的学者认为,NFT数字藏品有望重新定义概念艺术品的所有权、作者身份、真实性和价值。然而也有学者从NFT数字藏品本质属性出发,对其“收藏价值”提出质疑:通过比较数字加密艺术(crypto art)和现实艺术在市场波动范围的差异,认为NFT数字藏品作为金融投资的本质属性极有可能在市场的炒作竞争中遮蔽其附带艺术品的收藏价值。

我国学界与业界也意识到NFT数字藏品加密数字艺术或引领数字艺术领域的全新变革,但由于区块链公链可能面临虚拟货币、代币化、侵权盗版、内容合法等去管理机制的风险,国内弱化了NFT数字藏品的交易投资属性,明确其不具备虚拟货币属性,强调NFT数字藏品的艺术收藏价值。一些学者认为对“NFT数字藏品”“NFT数字藏品”去“T”留“NF”的本土化变革,是数字出版物的一种新形态。更有学者认为,将NFT数字藏品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结合,强调其文化属性的核心功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之举;还有一些学者从元宇宙的角度出发,承接元宇宙发展热潮,提出本土化NFT数字藏品是用户迈进元宇宙世界的“门票”,进而在元宇宙的底层逻辑中拓展出我国本土化NFT数字藏品的IP属性、公益属性。

国外NFT数字藏品所代表的“NFT数字藏品”是用于表示数字资产的唯一加密货币令牌,其本质属性依旧是金融货币,可以在用户之间买卖、转让。而国内学术界同样认识到NFT数字藏品的应用价值,并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本土发展的自洽体系。

3.对异质属性的研究分化。2021年NFT数字藏品经历了由萌芽到膨胀的快速发展,而在年底进入泡沫破裂的低谷。随后,国内外学界与业界开始重新审视NFT数字藏品的核心属性和价值所在,对于NFT数字藏品的研究也从徒有概念转向实践落地。

国外学界的研究首先回归NFT数字藏品的技术本质,大量学者尝试从计算机技术中对NFT数字藏品现存的漏洞进行弥补:从智能合约的编码升级到去中心化的场景延伸,从NFT数字藏品保障用户权益的系统革新到利用AI模型自动修改NFT数字藏品交易的透明度,国外学者对NFT数字藏品的技术优化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促进了NFT数字藏品功能的扩展与革新。

聚焦国内,学界与业界对NFT数字藏品的探索在“NFT数字藏品”中找到了本土化的出路,这一期间学界与业界涌现出大量对NFT数字藏品的探讨。首先,虽然NFT数字藏品在我国凭空出现,对市场监控、法律监管带来负面的影响,但不少学者对当前NFT数字藏品的法律优化有乐观的认识:陶乾首先提出NFT数字藏品具有“商品”和“作品”的双重属性,而作为商品属性的权利穷竭原则或可延伸至数字作品交易场景之中;黄玉烨也认为,在否定网络虚拟财产“物权说”与“债权说”的同时,应当肯定NFT数字藏品NFT数字藏品的效用和价值,并通过合同法或侵权法的行为法路径对NFT数字藏品NFT数字藏品交易行为进行规制;其次,不少学者聚焦我国NFT数字藏品搭乘元宇宙之风的特质,在元宇宙发展布局中凸显核心优势,发挥其作为文化数字化、艺术传承的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郭春宁认为,NFT数字藏品的艺术机制能为元宇宙用户的身份建构和社交网络提供保障和联通;陆建栖等人提出,结合元宇宙虚拟世界与虚拟人格的概念,NFT数字藏品文化属性赋能IP效应或为传统文化价值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

总而言之,NFT数字藏品的属性发展由其虚拟货币的本质,逐渐发展出收藏属性和艺术属性,又在转向国内本土化发展中扩演出独具特色的法律属性、文化属性,甚至公益属性。

三、对NFT数字藏品的价值挖掘和应用探索

聚焦国内外商业新闻报道,NFT数字藏品在实际应用和创新赋能方面的价值效用显得更为突出。从元宇宙技术驱动、场景落地的共性应用领域展望,到国家文化、金融经济的特性探索尝试,分别对NFT数字藏品的创新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1.创新价值推动元宇宙布局进程。回归NFT数字藏品的技术本质,国内外对其唯一性、可追溯和确权性的特性赋能区块链、互联网等技术创新领域展开探索和尝试,然而对NFT数字藏品创新效能在新兴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上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利用LDA主题聚类模型可以初步比较国内外NFT数字藏品在探索创新领域时的差异和偏重。在谷歌新闻中以“NFT数字藏品”为关键词,收集到近一年国内外新闻报道共517篇,其中国内报道287篇,国外230篇。得到主题聚类气泡图如图2所示。

中国本土化NFT数字藏品的属性界定、价值挖掘与场景赋能

比较上图可见,国外NFT数字藏品在元宇宙布局中已逐渐实现破圈,从NFT数字藏品在元宇宙布局中的底层技术优化,到与现实生活的渗透链接,国外对NFT数字藏品的应用探索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呈现出积极的态势。国内探索紧随其后,然而从上述气泡图分布来看,国内NFT数字藏品创新价值的应用仍然有较大的挖掘空间。从宏观视角将NFT数字藏品打造成链接元宇宙世界桥梁的应用案例屈指可数,发端于艺术作品领域的NFT数字藏品,无论是国外NFT数字藏品以“散点式”投射的元宇宙布局,还是我国独具中国特色的“藏品属性”引领渗透,NFT数字藏品创新价值的应用必然是撬动元宇宙发展的关键组件,也是从长远目标、宏观视角锚定的未来发展趋势。

2.经济价值活化动态市场模式。NFT数字藏品在发展的泡沫期剔除了大量借由炒作之风进行诈骗、非法交易的不良机构、私营企业,随着技术优化和政策保障,NFT数字藏品的应用场景不断深化、细致,与各领域结合也更加紧密,共同促进数字经济的价值发现。

国外NFT数字藏品自发展初期就因其“金融属性”与数字交易密不可分,从艺术藏品的拍卖到虚拟地产的经营与转让,NFT数字藏品在区块链交易的基础上成为连接用户虚实世界的“指纹密钥”。

回归国内,国家尚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做出全方位的规定,但对NFT数字藏品的经济效能仍然高度重视,自2021年来,接连发布数个有关NFT数字藏品的政策。有了政策的“保驾护航”,国内NFT数字藏品也发展出提供区块链服务的联盟链平台和少数公链平台,例如,依托于阿里巴巴蚂蚁链的鲸探、腾讯至信链的幻核等,国资和相关机构纷纷涉水NFT数字藏品,如虚猕数藏、海豹数藏、Hi元宇宙、唯一艺术、中体数藏等。

中国本土化NFT数字藏品的属性界定、价值挖掘与场景赋能

3.文化价值催发数媒领域深度融合。着眼当下,NFT数字藏品的应用和探索仍然在艺术、文化领域挺立潮头、引领向前,在时尚潮流、网络迷因、盲目跟风等因素的驱动下,NFT数字藏品受到用户的热烈追捧,其文化价值的内核也不断向外辐射。

国外NFT数字藏品自推出以来,就引起了各界知名人士的极大兴趣,这种新兴的艺术载体和虚拟表现形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且安全的创作平台,艺术品被赋予强大的生命力与传播效力,这让NFT数字藏品“荣升”为艺术圈的“宠儿”。

我国NFT数字藏品市场自2019年末纷纷兴起,随后敦煌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泰山、华山等文博单位、旅游景区在文旅艺术品领域布局初成规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数藏等“国家队”的加速推进,各大博物馆、文博机构通过微信小程序、网页等移动应用端从文旅融合的元宇宙伸出触角,逐渐延伸至音乐、体育、教育、科研等领域。NFT数字藏品的文化价值,与“国潮”之风具有天然的匹配性,国潮与NFT数字藏品的碰撞将产生新的艺术形态,其中蕴含着蓬勃的商机,它将为内容IP提供更多可延伸的载体,开拓变现方式。文旅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旗下的IP在NFT数字藏品中完成确权,努力破圈,打破过去围绕传统文化知名目的地、知名景点的地域限制,使产业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虚拟现实联通的深度融合。可以说,国内的文旅平台通过NFT数字藏品,实现了多重业务的串联,同时以NFT数字藏品作为载体,打造文旅业务生态闭环,提高运营效率,引领文旅行业场景创新。

四、NFT数字藏品以“文化载体”形式持续赋能未来

NFT数字藏品作为一项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虽然表现出在丰富数字经济模式、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其连带产生的“副作用”及潜在风险,也同样值得关注。

首先,回归NFT数字藏品基于区块链进行交易、流通的本质属性,我国应加快出台相应法律规范,尤其是对NFT数字藏品在公链、联盟链上的交易建立检测、调查、制裁等环节的系统处理机制,并加强国际监管信息共享,降低场外因素带来的市场风险聚集。目前,有关文化数字化过程中数据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严格的体系,尤其在数据传播安全、个人隐私保护以及价值流通权益等方面的内容,都散落在《民法典》《著作权法》等法律中,并没有针对NFT数字藏品交易过程保障流通安全的体系化整合。其次,从应用方面来看,我国NFT数字藏品行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定,对国内NFT数字藏品平台进行资质管理,通过区块链备案、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ICP)、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等国家官方认证的法律规定进行审核约束,同时加强对NFT数字藏品作为虚拟货币被恶意利用进行相关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最后,强化NFT数字藏品监管的科技应用实践,利用区块链系统的透明化特性,探索对交易流转、数据内容等方面监测监管技术的升级,提升监管的精准性、专业性和穿透性,以更加创新规范的监管环境,为NFT数字藏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聚焦当下,我国NFT数字藏品的发展趋势在短期依旧集中在赋能新型应用场景、引领国潮风尚的“文化载体”等功能上。最早进入大众视野的NFT数字藏品,在承接“国潮”之风的创新融合后,将携带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潮产品融入其应用场景中,为我国优秀“文化基因”注入新鲜养料,这类NFT数字藏品价格亲民,具有官方认证的来源保障,引发广大民众从视觉、交互、收藏、拍卖等一系列行为上的深度卷入,NFT数字藏品不仅更好保护创作者权益,也为其本身带来了额外的附加价值;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脱胎于现实世界的NFT数字藏品以其特性和价值架起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为元宇宙拓宽了NFT数字藏品的使用场景。我国本土化NFT数字藏品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以其特性价值逐渐渗透到娱乐、休闲、餐饮、购物、旅游、体育、票务等多领域。NFT数字藏品的探索合作伙伴也从传统文化艺术品拓宽至工业、航天等领域,如一汽大众以概念车Skysphere为原型,推出了33周年纪念NFT数字藏品 《平行幻象》,全球限量发行33份。航天领域更是解锁了NFT数字藏品的新玩法,2022年6月,中国航天携手百度发布了我国第一艘数字载人飞船“梦想号”与“太空数字乘客”NFT数字藏品,将首批一万名数字乘客送上太空,这是NFT数字藏品从版权确权到身份确权的创新尝试。可见,中国语境下的NFT数字藏品,在赋能实体经济的同时,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不仅有助于拉动产业业态创新,而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潮流创新的方式传播。

中国本土化NFT数字藏品的属性界定、价值挖掘与场景赋能

2022年8月,在经历了整个行业的爆发式跃升后,随着相关标准、法律法规的出台,泡沫破灭,NFT数字藏品市场将逐渐走向冷静期,向合规化、健全化发展。随着文化数字化战略新型基础设施暨文化艺术链生态建设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及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等20多家机构共同构建数字化战略新型基础设施。这说明我国NFT数字藏品市场的发展路径逐渐转变,开始从行业协同自治层面逐渐向国家队深入。然而,无论是填补金融属性的本土化差异,还是利用其技术可供性实现文化数字化深度融合,NFT数字藏品以“文化载体”形式伸出探索未来的触角,在技术和法律的逐步完善中连接中华文化共通的精神地盘,才是确保其在未来持续输出精神价值的动力所在。

作者刘永坚系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主任,乔驿然系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刘遹菡系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编辑:孙航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3年17期

原标题:《中国本土化NFT数字藏品的属性界定、价值挖掘与场景赋能》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传媒》,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xMeta财经:AI数字财经资讯-AI人工智能、股市、NFT(数字藏品)、Web3、元宇宙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声明:根据央行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对任何经营与投资行为进行推广与背书,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区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非法金融行为』
(2)
Web3观察的头像Web3观察
上一篇 2023年10月10日 11:17
下一篇 2023年10月10日 13:3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