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数字资产与电子资产的本质区别

到底什么够格成为「数字资产」,什么只能说是「电子资产」?之前我比较肤浅地认为,在区块链上的才能叫「数字」,在中心化数据库里的,只配叫「电子」。

最近重新思考了一下,有新的看法:关键不在于形态本身是「数字」还是「电子」,这其中的差别,就算不是模糊的,也是牵强的。我们都还记得,1990 年代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人们也是说「数字化生存」,而不是「电子化生存」。所以是否存储在去中心化账本里,不应该被视为本质问题。关键在于「资产」。资产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是一个制度安排,本身就有「可信」的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义的数字资产并不是区块链出现以后才有的,早在互联网时代就早已出现。早期数字资产当中我们最熟悉,就是电商网站里的订单。你通过跟电商网站或者 App 的交互,创建了订单这样一个数字资产,它是存在网站的数据库里的,但是其意义只有在订单作为一个合约,其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最后得到履行,即你确实收到合格商品,而卖家确实收到货款之后,才能够最终得以确认。

2003、04 年的时候,我旁观过一个电商网站的早期发展,当时中国电商主要是「货到付款」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快递员或者快递公司收了钱之后玩消失。抽象的说,这就是「订单」在成为真正的「数字资产」之前的艰难探索阶段。后来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托管交易模式兴起,基本解决了电子商务的物流配套和信用问题,使得「订单」真正升级为了「数字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电商行业主要就是搞定了「可信资产创建」这件事情,就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发展。

回到区块链里,问题就转变为,谁能创造可信数字资产呢?所谓可信,就是指,这个数字资产所规定的权利义务承诺能够以很高的概率得到履行。为什么那么多割韭菜的项目呢?因为项目方根本没有能力兑现他们对自己的 token 所承诺的权利和义务。

一旦把问题归结为「创建可信数字资产」,我们立刻就会意识到,有资格创建数字资产的人和机构其实并不太多。你一个 nobody,创建 100 个黄金币 tokens,宣传每一个 token 对应一个古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金币,这谁信啊?不可信就不能称之为数字资产。

区块链的起步是从比特币开始的,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解决了了这个问题,因为比特币完全没有外在价值承诺,因此也谈不上失信的问题,完全依靠共识赋予内在价值。这种方法很巧妙,但是也没有可复制性。世界上讲不清楚价值承诺,又确实能够建立价值共识的,也只有「钱」这么一种玄而又玄的存在,毕竟抽象的价值尺度有且最好只有一个。

现在很多人玩 Memecoins,一个内在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你们项目方搞的那些 token,声称了一堆价值承诺,都兑现不了。既然如此,还不如来玩 memecoins,什么价值承诺都没有,明白了告诉大家我就是白纸一张,反而没有失信的风险。没错,确实没有失信的风险了,但是沦为纯粹的赌盘,其实拟投入其中,亏损概率仍然是无限接近于 1 的。

还是要去围绕「创造可信数字资产」这个主题去分析行业发展的下一步可能是什么。RWA 确实可能是一个突破口,我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的。

发布者:Web3创投,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ft.aiju.com/news/74147.html,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站!

『声明:根据央行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对任何经营与投资行为进行推广与背书,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区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非法金融行为』
(0)
Web3创投的头像Web3创投
上一篇 2023年5月23日 16:27
下一篇 2023年5月23日 16:3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