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web3的应许之地,在价值互联网的web3时代,中国将有望成为引领者

“浮躁”,可能是我们最应该避免的问题,没有之一。

为什么?因为不论是别人的“浮躁”还是自己的“浮躁”都会极大程度上扭曲你对事物的认知——而一旦你的认知被扭曲,一旦你不能客观合理地看待一个事物,对你来说,与之相关的风险系数也会骤然增加。

这几年,一些媒体对“区块链”、“Web3”以及“元宇宙”等新兴技术概念的无脑宣传,使得整个领域都被蒙上了一层“浮躁”的滤镜,一会儿是“00后靠Web3实现财务自由”,一会儿是“XX大佬all in 元宇宙”。

其中,最搞笑的当属国内某些人搞出的“元宇宙家族”,一群人都以“元”为姓,不知道的还以为北魏王朝在互联网世界里复国了呢。

正是这种“浮躁”使许多人对新兴技术形成了刻板印象,丧失了客观科学看待问题的机会——提到“区块链”就想到“炒币”,看到“元宇宙”就想到“割韭菜”。Web3.0和区块链等等先进技术在中国产业经济中的重要性,就这样遭遇了大众的严重低估。

实际上,如果仅仅从“炒币”“财务自由”等角度去思考“Web3”和“区块链”技术,往往就会陷入对“财富”的浮躁迷信中。Web3作为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其本质是一种产业级生产关系的革新,将带来互联网体系架构整体性演进与系统性升级。

所幸,在中国,我们没有追逐于“虚拟货币”等资本游戏,而是更加“求真务实”地选择了一条没那么博人眼球但意义却明显更重大的道路——将Web3和产业进行结合,最终实现改造生产关系、释放生产力。蚂蚁链等中国公司们正在这条路上不断地探寻,终于将云山雾绕的Web3落到了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之中。

这样的道路虽然难以被浮躁的人群所看中,但其内涵的价值却远高于那些空虚的“击鼓传花”游戏。

中国不是Web3技术的诞生地,但如其他许多技术一样,中国将成为Web3的应许之地——因为在中国,Web3才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的产业应用落地并创造真实价值。

01

解决“信任“问题

一切,要从“信任”开始说起。

中国的电商行业如今红红火火做到了全球第一的规模,但在20多年前,当中国的电子商务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一个最基本的“信任”问题就让几乎所有从业者感到举步维艰。最经典的信任问题就是“先发货VS先付款”——买家害怕自己被骗钱,卖家害怕自己被白嫖——这就没办法做生意了。

最后出手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先帮卖方把钱收了,再帮买方盯着货物,等到买方确认商品ok无误,再把钱交给卖方。

今天的我们当然很熟悉这套模式了,但在20多年前,这种第三方模式的的确确带来了颠覆性的效应——从此之后,中国的电商行业便开始快速发展,接下来只用等着社会渐渐接受网购这种形式即可。

信任问题属于底层问题,信任问题的解决,往往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所遇到的麻烦。如今,消费者遇到的信任难题已经被完美解决,接下来就是产业级的信任问题了。

事实上,产业里的信任问题比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任问题要来得更复杂、更深刻。

举个例子,中小企业的贷款困难。众所周知,银行其实是不太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的。这种“不情愿”一方面来自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来自银行自己的利益。

中小企业的规模决定了它必然抗风险能力不强——随便一点风吹草动,哪怕只是管理者自己的私事,都可以让一家中小企业遭遇一场风暴。举个最近的例子吧,我朋友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10个人不到的小公司,结果合伙人因为赌博被抓,整个公司瞬间就陷入了恐慌状态。

其次就是小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完善——小企业本身人就少,很多也养不起完整的财务团队,而且出于种种原因,财务数据也常常含有水分。

而且,小企业需要的钱也不会太多,银行从这笔贷款中获得的利息收入也不会太高——对于素来重视风险控制的银行来说,借钱给小企业这件事儿的“性价比”是非常难看的。

这还只是一个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现实中,投资人对企业运转情况的不信任,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不信任……这都是横在中国产业经济中的路障。

显然,这些问题是没办法靠“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来解决的。在“消费者——商家”的交易中,信任风险实际上并未消失,只是第三方平台代为承担了。但在产业经济中,类似于银行信贷部和小企业之间的互信问题,不仅金额相对单笔消费要大得多,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财务信息——且不说银行愿不愿意贷款,中小企业本身也不乐意把自己的数据交给第三方。

事实上,除非政府来担保,否则产业里的互信问题是没办法靠类似“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来解决的。于是,产业协作数字化来了——我们需要利用新的数字技术来解决信任问题,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构建一个可信、安全的产业协作网络。

02

Web3和区块链的价值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Web3和区块链的真正价值便浮现了出来。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产业中的信任问题。

先花几分钟粗浅了解一下区块链技术的大致概念吧。

假设有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没有实体的货币存在,大家通过记账的方式来确定财富的多少。比如张三从李四手里花10块钱买了一只鸡,张三家的账本上会记“-10”,李四家的账本上会记“+10”。

同时,考虑到有人会篡改数据(比如李四明明只卖了一只鸡出去,但他可以偷偷在账本上记“+100”),村子便规定每笔交易全村人民都要记账,不论这个交易是否与自己相关。

于是,这个村里每个人手上都有账本且账本内容一模一样。假如这个村子规定每天都要换一个新账本,那么一天的账本就是一个“区块”,而根据时间顺序生成的多个“区块”,就组成了“区块链”。

这样的一条“区块链”有什么好处呢?

很简单,这样的账本是没办法篡改和伪造的——因为每个人都在记账且每个人的账本都一样,所以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改动都会立刻被比对出来——造假在这个体系下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用专业术语,这就叫“信息可信”。

当然,虽然说大家都记账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公开自己全部的信息。毕竟,虽然“信息可信”很重要,但隐私和安全也不可忽视。这就催生出了一个尴尬的困境——明明我很需要你的数据来做决定,但你却不愿意给我你的数据,甚至每次记账的时候你还遮遮掩掩的。

于是,“隐私计算”便应运而生——通过算法和硬件等等手段,你的数据将对我“可用不可见”——我不需要知道你的原始数据,我只要知道你的数据是否支持我的决策就好,只要告诉我“yes or no”就行了。

用专业术语,这就叫“数据可用不可见”。这些技术,就是区块链技术能解决信任问题的底气所在。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信任危机的消除来自于信任的转嫁——消费者其实并不相信商家,消费者只是相信第三方平台罢了。第三方平台的出现,使得消费者无所谓相不相信商家。

但在Web3.0时代,面对第三方平台难以解决的信任问题,就需要用区块链技术提供的“信息可信”和“智能合约”了——因为区块链从技术原理上保证了链上的任意N方彼此之间是可以充分信任的。

这种变化,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信任”的升级——从对于某个主体的信任,变成了对“算法”的信任。

而这种“算法信任”实现的条件是什么呢?显然,就是让更多的企业“上链记账”——把企业的一切资产进行“数字化”并上链,实现对企业资产变化的实时追踪。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浙江有一家名叫“华铁应急”的公司,是国内工程设备租赁行业的龙头企业。蚂蚁链帮助这家企业实施了数字化改造,在华铁的工程设备上安装了特定的芯片模组,把这些工程装备的具体运营数据搬到了链上。于是,这些运营数据在资金方、运营方、承租方之间便可以实现可信流转——因为不信任而带来的合作障碍被大幅度降低了,经营效率得到提升。华铁应急也由此实现了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

最终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一季度,华铁租赁设备同比增长了60%,订单规模增加了110%——通过轻资产运作,完成了业务上巨大的跨越。

显然,这种转型所带来的“信任自由”,将带给中国产业剧烈的变化:银行对企业的信任水平将空前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有助于中国诞生更多优秀的品牌。像工程装备、飞机船舶这类流通性不强的资产,在数据化后获得了更可靠的估值依据,流通性得以增强,有利于出现各种新的商业模式。

03

产业web3里的“基建狂魔”

“高铁”和“基建”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想必已经不用我再多说。某种意义上讲,产业Web3,其实就是在中国的产业经济中修建“数字高铁”——打通那些原先彼此孤立的孤岛。

事实上,蚂蚁链一直做的事情就是“修路”——“修路”也是蚂蚁数字科技事业群总裁蒋国飞经常用的一个比喻。

没有实现数字化的企业,就像是一个个数据孤岛,他们虽然每个人手上都有不错的资产以供交易,但因为缺少对外沟通的渠道而无法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蚂蚁链想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孤岛链接起来,让数据流通起来,从而创造价值。

2017年,蚂蚁链正式进入实用阶段。蚂蚁主导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在香港上线,并完成了第一次跨境汇款业务。

在这次汇款里,分布式记账的优势立竿见影地显现了出来。原先的跨境银行转账像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个机构按顺序依次处理,由于涉及汇率兑换和种种手续,这通常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但在本次汇款中,由于使用了区块链技术,所有节点实时同步并进行确认,只要审核完成且确认无误,就可以完成转账——整个过程只要数秒钟即可完成。

随后,蚂蚁链开始探索将区块链技术应用至新能源、工业、版权等各行各业,助力产业协作数字化。在此过程中,数据多方协作与流转渐成趋势。2021年,蚂蚁链推出数据隐私协作平台FAIR——这个平台深度融合了隐私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用来解决数据流转过程里“可用不可见”以及多方协作中数据所有权、真实性等等问题,为数据安全可信流转及价值提取提供技术解法。

紧接着,面对分布式记账下每个节点都要“记账”带来的大量数据存储难题,2022年,蚂蚁链推出区块链存储引擎Letus,全面优化了区块链存储的性能、规模和成本,该系统可稳定支持20亿账户规模,为未来的大规模实装提供了足够的存储空间——这相当于是将存储可信数据的能力变成了像电力这样基础设施,为整个社会的“数据价值互联”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开发者大会上,蚂蚁链又宣布了开源跨链技术AntChain Bridge(蚂蚁链桥)——这个技术基于IEEE的跨链标准进行打造,也是全球第一个国际通用的跨链标准。

这也就意味着,在开源后,开发者可以使用蚂蚁链的跨链代码共同建设Web3的开放生态——数字资产可以在不同的“区块链”之间跨链转移,彻底实现了异构链之间的互联互通。

除此之外,蚂蚁还推出了大规模区块链架构HOU“厚”——可以支持万级的节点数,TPS性能也达到了每秒10万次交易的水准,账本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也达到了PB级(1PB=1024TB=1048576GB),为大规模的数据协作与数字资产流转打下坚实基础。

蚂蚁链这一系列的操作,某种意义上有点像是数字世界里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让像“六国文字”那样不同标准和架构的区块链实现了“标准化”,通过行业规范的统一纳管技术,让多种链实现标准化链接,抹平了之前割裂的数据鸿沟。

而在诸多技术中我觉得最为“科幻”的,则当属蚂蚁链和紫光展锐共同开发的基带芯片——这种芯片简直就是一个“从物理世界进入数字世界的门票”——通过基于设备唯一特征的可信根,这种芯片可以让设备自动连接区块,乃至于已经做到了“通电就上链”——设备的种种数据(电量、行驶里程、发动机转速等等)都可以做到可信上链且全流程加密。

复盘蚂蚁链成立以来的种种动作,目标始终如一:加速区块链的互联互通,释放Web3在产业端的应用价值,助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04

为什么中国将会是Web3的应许之地

纵观全球,当海外的Web3与实体经济脱钩,沦为炒币和洗钱的温床时,中国的探索者们则在坚定实践Web3在产业经济中的应用与价值。这一道路选择的差别决定了中国必将是Web3的应许之地。

在需求侧,中国广泛、复杂、多元的产业场景正在催生对web3的庞大需求,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推动web3向前发展。

以火热的数据要素市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数据交易已近50家,核心作用就是将数据作为资产,在流通中创造更大价值。而基于web3体系,可创造面向数据要素市场确权、流通与交易的经济体系,将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在技术侧,面向Web3相关技术储备方面,中国也已经位居国际领先地位。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期发布的全球区块链授权专利报告显示,中国的区块链专利排名全球第一,美国和日本分别位列二、三名。在全球前十的专利权人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其中蚂蚁、腾讯、百度的专利授权量分别位列全球前三。

在信息互联网的Web1时代,中国是跟随者;

在移动互联网的web2时代,中国是赶超者;

在价值互联网的web3时代,中国将有望成为引领者。

这就是Web3的中国故事。

发布者:Web3创投,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ft.aiju.com/news/70637.html,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站!

『声明:根据央行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对任何经营与投资行为进行推广与背书,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区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非法金融行为』
(0)
Web3创投的头像Web3创投
上一篇 2023年5月3日 15:06
下一篇 2023年5月4日 09: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