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加密发展进程中的监管历史!

回顾加密发展进程中的监管历史-iNFTnews
最近,Uniswap 和 MetaMask 两大去中心化领域的扛把子,相继更新了隐私政策。Uniswap 将收集用户公开的链上和链下数据,以筛查该钱包是否有任何非法活动。而 Metamask 则表示用户在发送交易时将收集对应的 IP 地址和 ETH 地址。 大家愤慨抗拒都可以理解,但监管之棋早已被执下。在此科普下历史渊源吧。

几年前,FATF Travel Rule 16 要求 VASP 虚拟资产服务供应商,(包括中心化交易平台,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钱包等)有责任和义务共享交易双方信息,包含发送者姓名、账户地址、身份证及国籍等信息。甚至还想通过 DLT 交易协议中嵌入代码的形式(智能合约和多重签名等)。

应该说,FATF 监管 VASPs 的决心一直在。

中心化 VASP 好监管,交易平台本来 KYC 信息搜集就很全面,且为争取各地牌照会自然迎合监管。挑战无非是不同 VASPs 之间信息同步的问题。对此,CoinBene 和 VerifyVASP 等三方平台提供信息备案和校验服务,目标是通过公私钥对信息加密,让 VASP 之间在不泄露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可以验证用户身份虚实。如下图:

回顾加密发展进程中的监管历史-iNFTnews

在将中心化交易平台纳入监管体系后,Non-custody 自托管钱包以及去中心化协议就成了监管难点。头铁的 Trezor 硬件钱包就曾集成了 AOPP 标准,通过验证用户地址所有权的方式,可验证用户自托管钱包和其交易平台的身份是否有关,间接实现自托管钱包的 KYC 捆绑。不过这次小试牛刀在舆论攻势下被搁置了。

然而今年 4 月份,欧洲议会批准了法规草案,明确要对非托管钱包进行监管。政府知道很难对去中心化原生环境下的 VASPs 进行强行监管,索性取巧将问题抛给有合规需求的交易平台,让其协助采集非托管钱包的信息。

未来用户只要需要交易平台的流动性,就得被迫接受地址绑定。但政府或许觉得这样被动且缺乏力度。

尤其是 FTX 事件的催化效应,监管显然有意要加快监管效率。如何做呢?局部各个击破。现在 Circle 的 USDC,Tether 的 USDT 等都一点点被监管了。检查逻辑很简单,就看其合约代码中是否添加有 blacklist 黑名单地址 function。

显然 uniswap 和 metamask 则是下一步棋,去中心化环境下的非监管空间正逐渐逼仄。

总之,监管在一点点渗透,顺着中心化 VASP 的藤枝,扼住流动性的咽喉,想尽法子一步步侵袭挤压去中心化的沃土。影响显而易见,利弊看诸君怎么解读了。纯交易市场来一点监管约束促稳定,去中心化 Build 市场不想被束缚,就再多一些创新和突破。

市场就是这样,始终在演化、发展、突变、直到趋于成熟。


原文作者:Haotian

来源:https://inftnews.com/78083/

发布者:xMeta深度精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ft.aiju.com/news/40458.html,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站!

『声明:根据央行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分享,不对任何经营与投资行为进行推广与背书,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区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非法金融行为』
(2)
xMeta深度精选的头像xMeta深度精选
上一篇 2022年11月25日 15:53
下一篇 2022年11月25日 16: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